癌症的临床治疗方案日益多元化,目前呈现手术、放疗和化疗为主,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多种新兴治疗手段蓬勃发展的局面。治疗越来越精准,患者的生存期也越来越长。
从治疗范围来看:
◆局部治疗有手术治疗、放疗、粒子植入、消融等。
◆全身治疗有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单独或联合)等。
那么,在癌症治疗领域,精准医疗快速发展的今天,化疗到底扮演怎样的角色?化疗真的会被淘汰吗?
化疗:起效快,控制病灶快
化疗,顾名思义,是一种利用化学药物杀死癌细胞、抑制癌细胞的生长繁殖和促进癌细胞分化的治疗方式,大多数通过静脉注射,少数可口服,常需住院治疗。
化疗的目的可以简单理解为:治疗(能治疗但不能确保治愈);控制(控制肿瘤细胞生长或者扩散,帮助病人延长生存期);缓解(有助于减轻肿瘤带来的其他症状给患者造成的身体负担)。
作为一种全身性治疗手段,化疗对原发灶和转移灶均有治疗作用,不过在治疗过程中,普遍会为患者带来明显的不适感,癌症病人常常闻化疗“色变”。
因为化疗在杀伤癌细胞的同时,也会杀伤正常细胞。
化疗是无法识别正常细胞和癌细胞的,所以会对身体里的正常细胞有一定杀伤力。尤其是杀伤人体中生长发育旺盛的细胞,如血液、淋巴组织细胞、头发毛囊、肠道黏膜、皮肤表皮等。大部分都毒性短暂,随着化疗停止,身体便会慢慢恢复正常。但化疗有时也会破坏人体的免疫系统,导致化疗后并发感染等后果。
化疗毒副作用相对较多,当正常细胞在化疗中被破坏时,患者就会出现脱发、呕吐、眩晕、疼痛、食欲不振、消瘦之类的现象,这些都是化疗的常见副作用。临床中很多患者因为承受不了化疗的毒副作用,因此不愿意坚持化疗,甚至终止一切正规治疗。
化疗是一种损伤性治疗。对于部分晚期实体瘤的病人,可能可以不做化疗,但对于绝大多数恶性肿瘤,化疗还是不能被替代。对于敏感度高的肿瘤,它有很好的治疗效果,可以尽快控制住病灶。诸如生殖细胞肿瘤、淋巴瘤、小细胞肺癌等。
靶向治疗:精准度高,低毒
靶向治疗,是在细胞分子水平上,针对已经明确的致癌位点的治疗方式。该位点可以是肿瘤细胞内部的一个蛋白分子,也可以是一个基因片段。
靶向药物进入体内,会特异地选择致癌位点来相结合发生作用,使肿瘤细胞特异性死亡,而不会波及肿瘤周围的正常组织细胞,实现有目的的“定点狙击”,所以分子靶向治疗又被称为“生物导弹”。
这种治疗方式有着高效(针对性强)、低毒(副作用少)、方便(口服给药)的优点。
但不是所有癌症患者都可以采取靶向治疗。靶向药物有很多种,需要视每个病人的肿瘤特性而定。靶向药物需与基因检测相匹配,患者才能从治疗中获益,否则不仅无效,还会耽误最佳治疗时间。
耐药性也是靶向治疗一大难关,由于肿瘤的异质性和进化,靶向治疗一段时间后几乎无一例外会出现抗药性,需要换药,长期存活或治愈的患者有,但是很少。
免疫治疗:副作用小,疗效持久
与前两者作用原理不同,免疫治疗主要是通过免疫治疗药物帮助自身免疫系统识别癌细胞,以此达到杀死癌细胞的目的。
免疫治疗具有副作用小、疗效持久、延长生存时间等优势,这些优点无疑让免疫治疗成为了癌症患者的“希望之光”。
但是,免疫治疗也仍受到一些限制:
◆免疫治疗的特异性非常高,所以治疗前还需通过检测生物标记物来预测哪些患者会从免疫治疗中获益。
◆免疫治疗过程往往较为漫长,PD-1/PD-L1抑制剂免疫治疗起效的时间通常在3个月左右。
不过虽然免疫治疗起效较慢,但是一旦起效,持续时间比较长,对于部分响应的患者,则会长期受益,一小部分患者甚至会长期存活,甚至被治愈。这是大家热衷于免疫疗法的主要原因。
联合治疗,让治疗更加“精准”
过去肿瘤治疗进程中,化疗替药物的毒性以及原发耐药性背了很长时间的“黑锅”,掩盖了真正的治疗效果。
目前,包括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以及部分恶性淋巴瘤等癌种同样可以通过化疗得到治疗。在肿瘤治疗过程中,绝大部分的患者要接受不同程度的化疗,化疗与其他疗法相结合的联合疗法,将更有效地控制癌肿的扩散和转移。比如,化疗能够破坏肿瘤细胞,使得抗原充分暴露,使得T细胞更精准识别肿瘤细胞并将其破坏,从而和免疫治疗形成很好的联合。在传统诊疗模式向精准医学转化的过程中,精准医疗可以使化疗更加有效。
最后的话
化疗并不是落后的手段,在癌症治疗过程中,化疗本身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寻找更敏感、准确的疗效预测因子指导临床化疗药物选择任重道远。在临床诊疗的不断发展和升级中,根据具体癌种和患者切身状况,完善多学科诊疗模式,制定精准的治疗方案,很好地规避单一诊疗的弊端,让化疗和精准医疗物尽其用,事半功倍。
本文作者: 寿黎红 湖州市中心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