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得知自己得了癌症,第一感觉就是自己要死了,总觉得患了癌症就等于死亡。这个想法是存在偏颇的,一定要改变这种想法,比如癌症早期,以现在的医疗技术水平,通过积极治疗大部分是可以治愈的,在没有接受积极治疗就轻易放弃生命并不是明智的举动。
有一线生机都不应该放弃,保持良好的心态,凡事从好的地方去想,也有利于缓解癌症的继发反应。
还有的病人一得重病,就觉得自己成为了家里人的拖累。很多人会想,身患癌症就成了一无是处的废人,以后不仅帮不到家里人,还要拖累家里人,家里人要支付巨额的治疗费用,还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去照顾她,她本身又是好强的性格,不想让自己成为大家的拖累,因此就很难逾越自己心里的那道坎儿。
也容易得抑郁,而且越是性格好强的人,越是经受不住疾病的打击,很多时候,肿瘤患者在得知真相后,心情抑郁、焦虑,免疫力下降,所以有一种说法称,癌症患者往往不是死于肿瘤,很可能死于自杀或其他的并发症。
如何科学面对这些情绪?如何正确走出恐惧、抑郁的阴影?
肿瘤患者的心理状态
紧张、焦虑
一旦确诊恶性肿瘤,患者会对治疗结果、患病对其学业、家庭、生活及未来的影响产生紧张、焦虑等负性情绪。
怀疑、回避
在患者初被告知病情时,有大部分患者对此表示怀疑态度,向医生反复核实,回避承认患病的同时亦回避积极治疗
恐惧
随着病情的不断变化,尤其在相关症状出现之后,其恐惧心理亦随之加剧。部分患者会认为自身疾病的加重或到达晚期而加重自身恐惧感。
自卑
疾病所引起的内分泌失调而导致的肥胖、销售、皮肤反应等相关症状易产生自卑心理。患者因治疗远离日常生活,对自我价值产生怀疑。
悲观、抑郁
患者常具有“谈癌色变”的意识,认为得了癌症就代表死亡,当听到医护人员告知病情时多产生不能治疗、人财两失的思想,而随着疾病的进展,相关症状的发生,则擅自认为自己生命已走到尽头,进而消极治疗,久而久之发展为抑郁。
肿瘤患者的心理干预方法
患者心理评估
患者入院后,对病人进行心理评估,了解病人的心理状况、社会支持以及是否知晓病情等。根据量表测评结果,给予患者适当的干预。
建立病友群,定期开展交流活动
定期举办茶话会,通过病友之间的交流、聊天产生共鸣,同伴们相互支持来建立病人的积极心态。
认知行为疗法
认知疗法主要包括指导想象、自律训练、注意力分散、思维检测、应对方式、问题解决等技术方法。行为疗法主要有渐进式肌肉放松、放松训练、催眠等。由专业人士对患者进行心理干预,可以有效减缓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
正念减压训练
正念是指关注当下的每一个瞬间,注意身心的感受而不加以主观评论的一种状态。正念减压训练是一种以系统的正念训练为基础,加强情绪管理,减轻身心压力综合干预方式,可以有效降低患者心理压力水平。
书写表达
邀请患者给自己写一封信,主题包括在抗癌治疗中的真实感受善意地对待自己的身体和对自身积极的建议,与其他病友的日常生活焦虑患病之后自身环境、生活、心态的改变通过书写的方式来表达个人经历的感受,以促进身心健康。
适当的锻炼、运动
运动可以增强患者的心肺功能,增强身体素质。有研究表面,患者给予4~6周低强度到高强度的有氧运动干预后,生活质量可以得到明显的提升,疲乏可以得到缓解,心理压力也可以得到缓解。
患者家属的心理疏导
家属在照护病人的过程中常常会伴有睡眠质量下降、食欲不振、疲乏、记忆力下降等身体变化。应引导他们正确认识疾病,获得正面的肯定与鼓励、帮助家属树立乐观进取、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增强其与病魔抗争的信心,对人生、幸福有着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作为医务人员,我们是陪伴病人走夜路的人,不能够改变夜的黑,但因为我们的陪伴增加了病人走夜路的勇气。
本文作者: 贺文广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