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厂限电,居民生活限电,甚至有的地方连红绿灯也关掉了,电是提供促进社会发展的最重要的能量之一了。
工厂生产需要电提供能量,汽车则需要汽油提供能量,我们人体这么复杂的机器运作也是需要能量的,这些能量是由什么提供的?又是怎么应用的呢?
这就不得不说到营养中的宏量营养素,也称产能营养素,包括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
第一部分碳水化合物
现代社会经常会流传着碳水化合物种种不好。很多人谈碳水色变,甚至有人会进行辟谷,生酮等严格限制碳水化合物的饮食。那碳水化合物在营养上主要起什么作用呢。
一般人群一天均衡饮食时,碳水化合物提供一天需要能量的50%-65%,可以说是提供能量的最主要且最经济的营养素。肿瘤人群碳水的供能应限制在35%-50%
人体可以用来提供能量的碳水化合物包括淀粉,麦芽糖,蔗糖,乳糖,果糖,葡萄糖。其中葡萄糖是其他碳水化合物消化、吸收和转化的终产物,直接用来提供能量的营养素。
细心一点的人会发现,临床上用来输液的通常都是葡萄糖和果糖。即使这样也不建议吃甜食去补充碳水化合物营养,这样会快速吸收进体内,对血糖的波动影响会很大。短时间快速吸收进体内的葡萄糖利用不完的时候就会去合成脂肪储存起来。
建议通过富含淀粉的食物来补充淀粉含量丰富的食物通常是主食类食物,如米、面及其制品;薯类食物,如红薯,紫薯,土豆(马铃薯);某些蔬菜,如藕,山药,南瓜等。水果则富含果糖、蔗糖;牛奶等乳制品则含有乳糖。
肿瘤人群因疾病代谢特点是高分解代谢,能量及蛋白质消耗都比正常情况偏高。同时偏向于掠夺式利用大量葡萄糖去让自己生长,所以要饮食中适当降低碳水化合物的摄入。提高蛋白质和脂肪的摄入。
落实到日常饮食中,就需要我们适当减少这些富含碳水化合物食物的摄入。比如平时正常情况下一餐吃一碗米饭,现在就吃大半碗(减少约1/4-1/3),同时注意菜中是否还有藕,山药等富含淀粉的菜。
第二部分蛋白质
正常人群一天均衡饮食时,蛋白质提供一天需要能量的10%-15%,肿瘤人群由于疾病代谢特点及抗肿瘤治疗及对蛋白质营养需求较高,供能比例可达到15%-20%。
按照每公斤体重计算蛋白质需求量,成年人正常情况是需求情况是每天每公斤体重需要0.8-1.0g,肿瘤人群则每天每公斤体重需要1.2-2.0g,其中优质蛋白质占一半以上。
什么是优质蛋白质?
蛋白质在体内会被消化成氨基酸,然后被吸收到血液中形成人体的氨基酸库。医院常见的就是输复方氨基酸注射液直接到血液补充蛋白质营养。
氨基酸又分必需氨基酸和非必需氨基酸,必需氨基酸是人体不能自己合成的,必需通过食物或者氨基酸注射液直接输注到体内。非必需氨基酸既可以通过食物直接补充,也可以通过必需氨基酸在体内转化而来。
食物中的蛋白质以必需氨基酸的数量,种类和比例等因素可分为优质蛋白质,半完全蛋白质,不完全蛋白质。
优质蛋白质是必需氨基酸种类齐全,数量充足,比例适当,不仅能维持成人的健康,还能促进儿童的生长发育。提供这类蛋白质的食物有蛋类、奶类、畜肉类、禽肉及鱼虾类、大豆类。
半完全蛋白质是必需氨基酸种类齐全,但有的数量不足,比例不适当,这类蛋白质可以维持生命,但不能够促进生长发育。提供这类蛋白质的食物主要是谷物类食物,米、面及其制品。
不完全蛋白质是必需氨基酸种类不全,既不能维持生命,也不能促进生长发育,比如肉的皮筋等胶原蛋白。还有一些我们认为大补的一些食物,如海参,甲鱼,燕窝等,蛋白质含量高,但是按分类属于不完全蛋白质类,过多摄入不仅不会增加蛋白质营养摄入,还会加重肝脏的代谢负担。
所以日常需要的蛋白质应该以主食类及优质蛋白质食物为主。避免由于饮食误区摄入过多的不完全蛋白质。
第三部分脂肪
正常人群一天均衡饮食时,脂肪提供一天需要能量的20%-30%,肿瘤人群由于疾病代谢特点及抗肿瘤治疗及对脂肪营养需求较高,供能比例可达到35%-50%以上。
脂肪可分为必需脂肪酸和非必需脂肪酸,非必需脂肪酸可以通过体内新陈代谢过程合成,必需脂肪酸必须靠食物提供。这也是经常在医院会看到几天内不能进食时,会输入白色的脂肪乳剂,一个作用就是补充能量,还有就是补充这些必需脂肪酸。
必需脂肪酸包括亚油酸和α-亚麻酸,常听到的DHA,EPA,ARA就可以通过这两种必需脂肪酸转化。
必需脂肪酸也属于多不饱和脂肪酸,食物来源有植物油,如大豆油、菜籽油、亚麻仁籽油等;坚果中也富含这些必需脂肪酸。
结合疾病代谢特点,可以适当提高一点植物油的摄入,比如以小瓷勺为例,炒菜时可以多放上一小勺。此外,对我们身体不好的脂肪有,饱和脂肪酸、反式脂肪酸。
食物中包含这些脂肪酸的有动物油脂,氢化油,起酥油(加工食品)等。日常生活中需要减少这部分脂肪酸的摄入,尽量做到能不吃就不吃。
这三类食物提供了我们每日身体需要能量的95%以上,可以说是身体每日基础代谢,抗肿瘤治疗,日常活动所需营养的基石。这三类营养素在体内的新陈代谢,则是需要维生素及矿物质等微量营养素的帮助。
本文作者: 高源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